第七百五十四章 承宗(3 / 4)

顽贼 夺鹿侯 4915 字 2个月前

兵马回还,则局势稳妥,圣汗不必为此忧心。”

黄台吉哪里会忧心。

仗打输就输了,该吸取的教训和苦涩心情不能避免。

但他是谁?

他是人均狠人的爱新贵族里,依靠心性才智,自己争出来的继承者。

自秦皇之始,创立基业的开国皇帝,很难凑出一个完整太子,不是早夭就是玄武门对掏,甚至还有永乐那种先早夭再对砍,那不都是谁赢谁是真天子。

只有在血脉兄弟里卓然出位,才能继承大业。

黄台吉只是试探。

看这个跟自己最为相似的弟弟,在危难之际,是否还能对他唯命是从。

但这一手着实多余,对多尔衮来说,就他这帮兄弟,不听黄台吉的,还能听谁的?

论马上争功的才能,那兄弟们多多少少都练出来了,就连被崇德皇帝评价‘考核功罪,虽无大功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和硕亲王’的多铎,在战役嗅觉上也比较冷静。

可是要说匡扶歹青社稷,除了黄台吉,哪个有人主之像啊。

但黄台吉必须要试,因为经此一役,威望受辱,最坏的结果,他可能要退位。

不是打败仗让他得退位,而是歹青国情在这摆着,可以预见,回去之后对各旗的命令,都不会像早前一般如臂使指。

偏偏,这一仗死的人又太多,回去各旗都需调整,即使是对待宗亲最为残忍的黄台吉,也没办法再用杀戮这种最为有效的震慑手段了。

要让贵族们满意,万一压力太大,他得自己退,才是以退为进,千万不能被人逼着退。

所以他打算恢复八王议政,把自己重新放回舒适圈。

不凭威望战功,而利用政治手段,合理调动贵族们,才是他的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他接下来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步,是回盛京,先糊弄一下老爸。

到宗庙告捷,让老汗知道,那个打入京中无恶不作,非常承宗的刘承宗仓惶出边,被我赶跑了。

丧事喜办固然滑稽,但有时也很有必要,至少能安抚人心,并让人看见一种更坏的可能——边外野战输了,万一这仗在边内打呢,那刘承宗还不把你们这帮人的庄园抢净?

虽然损失很大,你就说承宗走没走吧!

第二,是抹掉汉军、蒙古两军,尽数充入满洲八旗。

这是权宜之计,满洲人丁衰落,也顾不上主仆有别了。

刘承宗太能打,他必须提高歹青汉人和蒙古的地位,否则下次见仗,战场上脸对脸,汉人蒙古全部倒戈就麻烦了。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歹青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庄园制国家,给奴隶提高了地位,那谁干活呢?

朝鲜。

第三步,是加紧对东北女直的人口掳掠,攻打朝鲜。

就在今年,办完第二件事,就得立刻提上日程攻打朝鲜,让其改悌为孝,至少要抢够吃到明年的饭,并从朝鲜抢几十万人过来。

这事比前两步都难。

难就难在这巨大的人口数量。

但不抢不行。

实际上,崇德皇帝对接下来的国势,要比多尔衮更加悲观。

多尔衮还寄望于阿济格带那两万军队回来安定局面,可是在黄台吉看来……阿济格能带一万人回来,就算走运。

刘承宗那家伙还在边外驻着,堵着阿济格出边的路,阿济格总不能撞碎山海关回来吧?

那关宁军……崇德皇帝突然想起了关宁军,不禁对多尔衮问道:“祖大寿的锦州军,可有异动?”

多尔衮心说坏了,皇上还是问起祖大寿了。

祖大寿何止是异动啊。

“禀圣汗,祖大寿……我师方追刘承宗出边,祖大寿即渡河东进,驻揽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