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断线的风筝飞向哪(1 / 2)

东京的寒夜中,佐藤健一的电话交谈刚结束,大雪掩盖了所有痕迹,似乎连时间也暂停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中国李家坡,“王记土产行”内,年过七旬的老商人王建国正独自一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旧物。

账本中的一页泛黄的传真残页如同一张命运的注脚,无声地躺在地上。

王建国捡起它,目光不由得被上面的几个字吸引:“大和文化基金会·紧急调度令”,这让他心头一紧。

他仔细读后,发现其中提到“三号展品将于秋分夜经仁川转运,编号K7,伪装为唐代陶俑巡展”。

这“K7”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正是当年账本中标注的“夔龙祭鼎主躯”代号。

心中像是被一根冰冷的针刺穿,王建国的双手微微颤抖。

这不仅仅是一尊古董,更是他心中的一块心病,多年前的愧疚如潮水般涌来。

他想起赵铁柱教过他的暗语,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守护组织的紧急热线。

“喂,是守护组织吗?我有重要的消息要报告。”

守夜的风声中,电话那头传来了沉稳的声音:“请讲。”

王建国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坚定:“我是王建国,我刚发现一张传真,上面提到K7号文物将于秋分夜经仁川转运,伪装为唐代陶俑。K7,就是夔龙祭鼎的主躯。”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一个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谢谢你,王建国。我们会立即行动。”

挂断电话,王建国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看着手中的传真残页,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但也将自己彻底卷入其中。

他合上账本,目光坚定地望向门外,夜色中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他。

与此同时,华夏文化守护组织的总部,江天豪接到了王建国的报告,他的他迅速调取近五年东亚文物巡展备案目录,发现韩国“汉江美术馆”确有一项名为《大唐风华》的临时展览,将于九日后启程赴美,其中第七号展品申报为“素胎彩绘镇墓俑”,来源标注“私人捐赠”。

江天豪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立即命令周砚清比对历年走私文物X光片档案,确认该类陶俑内部是否常被掏空用于夹带高价值青铜器。

周砚清点点头,迅速投身工作。

不到半小时,他拿着一叠对比图回到江天豪的办公室。

“江先生,您看,”周砚清指着一张X光照片,“这类陶俑内部常被掏空,用于夹带高价值青铜器。”

江天豪凝视着照片,眉头紧锁:“杜青山,马上行动。”

杜青山点头应是,带领一支小队伪装成韩国海关外包安检团队,提前两周潜入仁川港集装箱检测中心。

借助设备维护的机会,他们在X光机后台植入了数据分流程序。

当“K7”货柜通过扫描时,系统自动截取三维成像并加密回传。

仁川港集装箱检测中心内,杜青山和队员们紧张而有序地操作着。

X光机轰鸣声中,数据逐渐汇总,最终形成一张清晰的三维图像。

图像显示,陶俑腹部中空,内藏一尊蜷曲状青铜器,其纹饰与“夔龙祭鼎”复原图高度一致。

江天豪收到这一消息后,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立即授意赵铁柱召集周边守山人家,以“祖坟修缮募捐”为名,发动村民集体向韩国华侨商会邮寄手工蜂蜡灯。

每盏灯底刻有“地眼”坐标微码,由老张安排物流渠道统一打包发往仁川港附近仓库。

赵铁柱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夜色中,他穿梭在各个村庄,召集村民。

灯光下,一张张坚毅的面孔透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