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军队并没有全部留在乾国维持治安,而是只留下了少量士兵驻守在乾国的各个城市,以确保地方秩序不致混乱。大部分军队则被整顿起来准备前往匈奴草原的方向开拔。
战争只要发动了起来那么就不可能轻易停下来,因为只要发动了战争那么除了把所有的战略目标都完成,不然的话后面在其他国家有了准备之后想要在发动战争完成统一圣武大陆的目标就变得异常困难了。
魏国上下都明白与匈奴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彻底击败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才能确保魏国的边疆安宁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然而因为有了马蹄铁的原因魏国的骑兵不仅战斗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且还整合了乾国的战马资源,使得魏国的骑兵部队已近和匈奴的骑兵人数不相上下了。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除了大可汗所在的部落有着大量的士兵守卫之外,其他小型的部落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战士驻守。更别说那些单独进行游牧的小部落和牧民群体了。
魏国的军队在进入大草原过后,因为有着当初的匈奴战俘的带路魏国的军队十分轻易的就找到了匈奴各个部落的具体位置。有着这些以前的匈奴战俘的劝说许多匈奴部落在得知魏国大军压境之后选择了归顺。
这些小型的部落对于大可汗的统治本就心存不满,再加上这些俘虏的劝说和魏军的强大军势,他们更愿意选择归顺以换取生存与安定。而且这些小部落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式的聚居地,他们里面并没有出现欺压普通牧民的情况,所有这些小部落的首领并没有受到严惩。
当然这些部落的首领和士兵还是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只不过会比其他俘虏的待遇要好很多。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些归顺的部落能够更快地融入魏国的管理体系,也是为了让魏国的百姓心中的怨念能够得到一些的安抚。毕竟魏国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扰,魏国对匈奴的仇恨那是根深蒂固的。
虽然这些小部落的首领和士兵很少参与对魏国的侵扰,但魏国依旧需要对他们进行了适度的惩罚,以警示那些曾经犯下罪行的匈奴部族。
楚凡可不会做出那种朝堂一边原谅匈奴人犯下的过错,只要这些匈奴人愿意投降就原谅他们。一边又给百姓渲染匈奴人的罪行,以激起百姓的仇恨情绪,这种表里不一的行径会让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大打折扣。
楚凡想到这里的时候轻声的自嘲道:或许自己也是一个英雄主义者吧,总是想着以一种近乎理想化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
匈奴并没有在魏国的攻势下坚守太多的时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魏国的军队便横扫了整个大草原,而且这三个月主要还是草原上的行军与搜寻部落所耗费的时间,真正用于战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最后匈奴的大可汗在魏军的攻势下被迫带领残部逃到了荒国寻求庇护,而这个时候已经快到了冬天,荒国本来就常年处于低温的环境当中,现在加上了冬季的严寒荒国的皇帝和匈奴的大可汗都不认为魏军会继续追击。
毕竟魏国的军队大多数多是南方人,对于极寒的天气十分不适应,如果魏国的军队继续攻击荒国的话那么魏国的军队很可能会无法适应这种极端的天气而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
而且如果魏国想要占领整个大草原的话,那么就必须面对寒冬的情况下许多匈奴人都没有足够的粮食食用的问题,如果不能让这些归顺的部落在寒冬中吃饱饭的话,那么这些归顺的部落很可能会再度反叛给魏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当然荒国的皇帝和匈奴的大可汗不知道的是,魏国现在并不缺粮食。现在魏国种植的第二季的红薯和玉米已经收获了,而且产量还要比第一次高上许多。
魏国也没有直接给这些缺粮食的匈奴人发放粮食,想要获得粮食就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