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改制(1 / 2)

“交给商人?朝廷大事、皇家大事,岂能委政于商呢?”

朱瞻基眼中满是迷茫和不敢置信,这些话竟然会从李显穆的口中道出。

李显穆很平静,“商人有家无国,重利轻义,奸险刻薄,但那是民间的商人。

臣说的,是皇商、官商,以商人的面目行于世道,但并不是真的要去赚钱,而是为朝廷服务,要听从朝廷的管理。”

这下朱瞻基理解一点了,“那这和官员又有什么区别呢?”

“臣先不说其中的区别,臣想要问陛下一个问题,陛下觉得臣将制造武器兵刃、工程建设、船舶制造等部门,剥离出来,而后互为竞争的法子如何?”

“这个法子的确是好,不争不成水不活啊,但若是仅仅为了此事,那再多建立一个司不就可以了。”

李显穆郑重道:“只要还在诸部之中挂着,就永远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因为臣这一办法的根本就在双方身份的不同之上。

这就是陛下问的区别!

七品以下的官员,都是举人、监生、秀才出身,七品以上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

这些官员大多一门心思的升官,甚至其中不少直接将部务交给胥吏,可臣所剥离的武器兵刃、工程建设、船舶制造,需要的并不是熟读圣贤书的官员,而是技艺精湛的工匠、擅长计算成本的商人。

造一座桥真的需要至少一千两白银吗?

让工部来建,是这样的。

可据臣所知,在民间,其成本大多只在六百两左右,这四百两便是利润,如果让两支造桥队同时向工部申请项目,那自然是成本更低的得以承建,这样国库就可以省下四百两白银。

这种事,难道让同为工部的官员们去做吗?官员们会愿意沾染这一个‘利’字吗?”

朱瞻基动摇了,深深的皱起了眉头,李显穆又轻声道:“陛下,官员们流转各部,京城、地方迁转,怎么会把精力放在这等具体的事务上呢?

而商人,是愿意的,他们只会感恩戴德!

士农工商,俱为陛下的子民,士人可以用得,商人自然也可以。”

“老师,朕的确是动摇了,可总觉得还有些不对的地方,若仅仅是这些理由,那实在是不至于做到这种地步。”

李显穆心中暗自赞叹,朱瞻基的确是聪明、敏锐,竟然还能感觉出不对劲的地方。

“自古以来,与民争利,皆被诟病,臣此举,便是为了与民争利,每年从日本运回来大量的白银,而大明则如同一只吞银的巨兽,无论多少白银,都消灭无踪。

随着安南渐渐稳定,打开洪武时期的海禁,日本、安南、江南三地的船只往来极为频繁,其中江南豪富众多,那些白银都沉在了他们的地窖之中。

朝廷该是时候把那些白银都挖出来了,不能明抢,那就只能用这种手段了。

比如,日后民间不得私自造船,必须要有朝廷工部签发的令书才可以,而后陛下便可以将令书赐给两大或三大造船的皇商,日后这些出海的商人,便只能从商号之中购买船只。”

“嘶。”

朱瞻基直接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可是历史上有名的蛐蛐皇帝,脑子相当灵活,李显穆这一说,他脑子里面立刻就出现了无数敛财的办法。

颇有些激动的说道:“而且,同时建立两三家皇商,其他人可选择的余地便大,可以倒逼它们提高船只的质量,大明建造船只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还能为朝廷创造利润,太祖皇帝养兵百万而不费一银,如今建立皇商,朝廷既能得到上好的兵器和船只,还能得利。

工部还可以监管,简直是一举三得!

老师,你果然是天纵奇才,这种巧妙的主意,从不曾有人能想到。